孙中山曾预言谋大洲,则只有迁都伊犁这是为

年,章太炎第一次流亡日本,在此期间,他认识了孙中山,两人关于“若是改朝换代,该定都何处”这一问题展开了探讨,孙中山列出了武昌、西安、伊犁三个城市。

章太炎将孙中山所言记录在其《訄书》之中,正所谓:“谋本部则武昌,谋藩福则西安,谋大洲则伊犁。”

谨而又慎:纵览孙中山的建都设置流变

孙中山曾申明首都设置的重要性:“都城问题,是与存亡利害有着最密切关系的。”

自然,对于中华民国都城的设置,孙中山的考量抉择有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。

康有为曾提出:“就应当迁都上海。”

彼时,十里洋场,上海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发达城市。

然而,孙中山却不曾将上海放在建都考虑名单之列。

诚然,上海此时是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,但是若是作为首都,上海有一个致命的弱点——缺乏战略纵深;这是一个易攻难守的城市,不适合成为大国之心脏腹里。

直到年,孙中山才正式回应为什么从未将上海列入建都名单:“总有人说,国家文明发达,需得看海岸线长短,上海辐辏繁华,最适宜……孰不知,上海租界环立,腹背受敌,最不可靠。一旦强敌压境,必趋危殆。”

因而,孙中山首先罗列出了:广州、北京、重庆、兰州、太原、疏勒、西安、开封、伊犁等城市。

年,孙中山抵达日本横滨,他同宫崎寅藏谈及建都问题,提出了著名的“一都四京”主张,即“一都”武汉,“四城”——北京、南京、广州、重庆的主张。

这一主张及至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,不仅是章太炎《訄书》有记载,孙中山自己也在《与章太炎的谈话》中记载道:“谋本部则武昌,谋藩服则西安,谋大洲则伊犁。”

简而言之,若是想割据一方,据易守难攻之地,武昌最合宜;若是想统一中国,莫不过定都西安;若是想征服亚洲,应当建都伊犁。

这一番话令人百思不得其解,甚至有一些文人墨客嘲讽孙中山:“歪邪讨巧,特意求新。”

自古繁华长安街,武昌是古军事重镇,西安是十三朝古都,伊犁一个西北边陲之地又凭什么冠以“谋大洲”的名头?

尽管孙中山在此后缩小建都范围,年,在和袁世凯的谈话中他表示:“谈及迁都问题……将来或武昌、或南京,否则开封。”

年4月,孙中山曾在武昌发表演讲,论述建都武昌的优势条件:“枢轴总览水陆交通,西连巴蜀、滇、黔,北控秦晋伊洛,实乃天府重地。”

同年十月,孙中山再论南京之优势:“南京握全国之中,长江流域界于十八省之间,武昌虽然地点适中,但是若论交通便利,还以长江之最的南京为上佳。”

孙中山毫不吝啬对南京的赞美,正所谓:“据长江之险,拥镇江、江阴炮台,攻守皆备;经济上而论,鱼米之乡,不必武昌米需外购,运费繁重,况南京为海军之根本,若是设置制造厂,材料益家便宜。”

根据当时的形势,种种考量之下,孙中山最终选择定都南京,但他始终没有收回自己对伊犁的赞誉——“可以谋大洲”,甚至于一直致力于西部地区开发建设,希望在20世纪重启西部门户。

至于为何没有选择迁都伊犁,其中的原因十分复杂,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当时和袁世凯势力的焦灼和对峙,根本原因则在于,伊犁虽然具备一统亚洲的区位潜力,但彼时的中华民国若要完全开发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,因此,此事被一搁再搁。

西北门户,塞外江南:伊犁的角色

伊犁,地处中国西部边陲,是亚欧大陆桥中国境内的西桥头堡,是全国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通道。

地处边陲,为何能被孙中山一眼看中,选入建都名单之列?

毕竟,比起南京和武昌,甚至是西安,伊犁的经济发展水平都远远落后。

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若想一探伊犁一地的妙处,还得回到孙中山所在时代,共先生之忧乐,体先生之远谋。

19世纪七十年代之际,中国的边疆危机日益深重,一时间,社会革命和变法图强运动蓬勃发展,孙中山作为革命派的领袖人物,高度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180woai.com/afhzz/442.html


冀ICP备2021022604号-10

当前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