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创专栏|《地图奇幻笔记》之八
特约撰稿|前卫
配图为肃州复原舆图局部
雍正十一年,西北战事吃紧。
蠢蠢欲动的准噶尔部,尽管骁勇善战,也在朝廷两路大军压境的态势下节节败退。
不过,与岳钟琪为帅的朝廷大军相比,准噶尔的后勤供给地近在咫尺,而朝廷大军的粮草大营,却在西安。
正所谓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
打仗打仗,打的其实是后勤供给。谁能持久供应军需粮草物资,谁就能耗死敌人。
为了更便捷地保障朝廷大军的军需,西安粮监道所管军需库务移驻肃州,朝廷委派了一名新的粮监道,姓沈,名青崖,浙江秀水人氏,雍正元年中举,此前任职河南开归道。
这位沈大人并非行伍出身,看上去更像是文文弱弱的白面书生。前方战事紧张,最大的难题就是粮草如何及时输送到前线。众人火烧眉毛来报,可沈青崖却不疾不徐,似乎并不着急。
除了粮草公务之事,沈青崖还有一个奇怪的爱好,就是四处收集各类地志、舆图,得之兴高采烈,成宿不眠钻研半天,不知捣鼓些什么。
这一天,军中一名姓钱的博士来访,是沈青崖的旧识故交,特意送了一份大礼给他。
这份大礼其实是一幅西域地区的舆图,全图一丈有余,于阗的山峦,伊犁的河流,轮台的风貌,阳关的路径,都跃然纸上,一目了然。
沈青崖喜出望外,连连道谢。
准格尔部自打策妄阿拉布坦为汗,就接连挑衅朝廷,攻城略地。昔日西域的疆土尽数归其统辖。
圣祖康熙皇帝几番亲征,策妄阿拉布坦方才称臣纳贡,归顺来大清。
现在到了其儿子噶尔丹策零为汗。不经意间,蚕食的疆域涵盖了新疆、青海、蒙古高原西部等大片广袤草原和土地。
此番朝廷征讨,之所以把后勤粮草重任交付给沈青崖,不是因为他懂用兵之道,而是因为其有史地之才。
沈青崖博学多识,对天下地理、古今舆图颇有心得。是当时很出名的一位史地学者。
既然朝廷任命他为大军的粮监道,他就要发挥自己地理优势,用在军需供应上。可苦于手中的资料有限,西北的舆图更是稀缺。此番钱博士赠图,对于他开辟新的粮草通道,加速前线军需供给简直是雪中送炭之举。
为了答谢这位钱博士的赠图之谊,沈青崖专门赋长诗一首,表达谢意。诗题《钱博士登俊赠西域地图》:
客从军中来,遗我盈丈纸。
展卷列丹青,大荒靡涯涘。
嵯峨于阗山,蜿蟺伊丽水。
轮台及阳关,如在掌上指。
汉唐殊名称,回夷互迁徙。
服畔靡有常,古来多战垒。
白骨沉沙窝,金刀折涧底。
寒暄异中华,幅员空万里。
有壤不可耕,得民不可使。
唐虞声教讫,西被流沙止。
聚米虽良谋,形势何足恃。
素壁张斯图,聊识大亥趾。
这首长诗,既答谢了钱博士,又表达了得来此图如获至宝的欢愉心情。沈青崖觉得有这样的舆图为辅,西域全局如同在指掌一般,等日后平定叛乱纳入中华版图后,那么多被荒废的田野可以耕种,大量的百姓可以为朝廷良民,就用不着争来抢去把此地当作战场了。各民族消除隔阂,安享盛世,实在是国家之幸,百姓之福。
有了舆图为依据,再加上对准格尔部境内相关地志的考据,沈青崖的工作似乎不再挠头,很是得心应手。
他根据朝廷大军的行军路线和战场态势,把战场地理环境作为粮草筹集、输送的前提条件。利用山水走向、地势地形,疏通张掖河水运,筹饷酒泉,复以牛皮筏运粮,终于很好地解决了西征粮运难题。
仅仅一年过后,雍正十二年,准噶尔终于打算和朝廷和解,派员进行谈判。双方以漠北杭爱山为界,迎来了二十年左右的和平局面。
和平来之不易。班师回朝,大帅岳钟琪居功至伟。而沈青崖借舆图悉知地理,确保了前线军需,功勋同样不可磨灭。
等到了乾隆二十四年,公元年,准格尔内乱,朝廷出兵,将军兆惠率军征服天山南路,天山南北尽并入大清版图,至此新疆成为中华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当然这是后话,不展开赘述。
战事平息,忙碌的肃州安静下来。沈青崖有了闲情逸致一览西北的独特风情。柔远城西的柔远亭,曾是宋庆历年间大文豪范仲淹所建。某一日,沈青崖登亭望远,观地理之势,感古今沧桑,赋诗《柔远亭》二首。
其一:
古塞通西域,岩城接大荒。
一亭聊驻马,万里此离觞。
风劲草痕白,山寒日影黄。
征夫折鞭去,前路少垂杨。
其二:
嘉峪分天堑,筹边陋昔人。
斯亭才结构,西旅即来宾。
庭杂乌孙坐,墀牵大宛驯。
与楼虽对峙,独喜靖胡尘。
肃州的岁月,平淡无奇。研究地志成了沈青崖最大的爱好,前往兰州之时,他写出“峻绝皋兰路,东冈势渐平。九边通玉垒,万里锁金城。山抱高低色,河流画夜声。雄图分百二,揽辔倍含情”这样的诗句,通篇都以地理为要。
利用闲暇时间,沈青崖还编纂了一部《陕西通志》,把他的史地之学尽付其中。
等到乾隆二年,肃州来了个分巡道名叫黄文炜,兼管水利屯田、马政。此人也喜好地志,熟悉舆图。
两人志趣相投,觉得肃州地处要塞,策旺阿喇布坦之乱,朝廷遣派重臣驻肃州以临制,日后若再生事,肯定需要完备的地志和舆图为据。
于是,沈青崖组织,黄文炜主笔,开始共同纂修《重修肃州新志》,并绘制了全新的肃州舆图。
沈青崖的地理才学很快世人尽知。就连狄道州的知州张儒、张永淑,也多次盛邀,在沈青崖帮助下,于乾隆十年纂成《狄道州志稿》12卷。
沈青崖的一生,以地学之才助朝廷平息叛乱,收复疆土。公务之余又撰述地志,编绘舆图,实属人才难得,值得后人纪念。